揭秘中國首金背后訓練“神器”:冠軍從這里“吹”出來
2月5日晚,中國冬奧代表隊在北京冬奧會上的首個高光時刻如期而至。由曲春雨、范可新、武大靖、任子威四人組成的中國短道速滑混合團體以2分37秒348的成績率先沖過終點,為中國隊摘得北京冬奧會上的首枚金牌。
訪問:
微軟Surface精選機型特惠6.3折起 翻新機滿100減100
在追求人類速度極致的短道速滑賽道上,勝負就在毫秒之間,獲得第二名的意大利隊以0.016秒的劣勢敗下陣來。膠著的比賽,意味著決定誰能站到領獎臺上的關鍵因素復雜且多樣,這當中不僅包括運動員的狀態(tài)、意志和彼此之間的默契,還有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在高速的短道速滑運動中,運動員的動作以及姿態(tài)的些許變化,就能影響速度的快慢。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和飛行器的氣動布局設計原理是一樣的:只有保持空氣阻力最小的姿態(tài),才能獲得最快的速度。
于是,一種用以幫助中國短道速滑隊探尋消減風阻完美姿態(tài)的訓練“神器”,在這場關于速度的比拼中的價值和作用得以凸顯,這種“神器”就是風洞技術。在此之前,這種“神器”一直在另一個神秘的領域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用于我國導彈、火箭和飛機的設計。
在北京冬奧開幕之前,《環(huán)球時報》記者前往中國第一個大型空氣動力研究與試驗基地——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科技十一院),探訪該院為國家體育總局設計并承建的體育風洞項目。據(jù)航天科技十一院科研人員介紹,許多參加冬奧競速類項目的中國冬奧健兒,都在體育風洞中進行過日常訓練以提升競技水平。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游泳、賽艇、自行車等一大批項目的運動員也都接受過體育風洞的“洗禮”,許多中國的奧運冠軍就和名震世界的東風導彈、長征火箭、殲系列戰(zhàn)機一樣,都是在風洞中“吹”出來的。
短道速滑隊員在體育風洞開展訓練畫面
引以為傲的的成績源自于科學的謀劃和堅定的行動。
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與航天科技十一院深化合作,由航天科技十一院三所設計并建造我國首座體育風洞,供備戰(zhàn)北京冬奧會的運動員使用。該所黨委書記王凱文向《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介紹,這座體育風洞于2020年建成,風洞的口徑寬為2.5米,高為3米,測試段長度為8米,設計風速為151.2公里/小時,風速相當于14級的強臺風?!敖ǔ芍?,部分參加東京奧運會的奧運健兒也利用這座風洞去提升比賽成績?!?/p>
參與風洞設計的航天科技十一院三所工程師鄭劉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設計體育風洞的時候,設計人員調(diào)研了大量的冬奧比賽項目,在綜合考慮了雪車、雪橇、滑雪板等各種冬奧項目運動裝備的尺寸,以及部分奧運比賽項目運動裝備的尺寸后,最終確定風洞的長寬高。而151.2公里/小時的風速,也是考慮到冬奧會中速度最快的雪車項目最高時速大約就在150公里/小時左右,這個風速完全可以滿足目前所有冬奧競速類體育項目的測試訓練要求,“我們使用的軍工級低速風洞風速能達到70~100米/秒,但人類的運動不可能達到這個速度,所以我們就把體育風洞的風速降低,這樣也能避免浪費能源。”
然而,風速的降低并不意味著體育風洞的研制難度也會相應變小。因為體育風洞的使用對象主要是分秒必爭的運動員,所以其對精確性,安全性和舒適性的要求相較于軍工風洞會更高。航天科技集團十一院三所軍民融合處研究員、體育綜合訓練風洞專家團隊成員李玉秋介紹稱,走進風洞的每名運動員都是我們的“國寶”。為了確保他們的安全,體育風洞特意增強了安全方面的措施,比如盡量避免在風洞內(nèi)部使用螺釘?shù)纫酌撀涞木o固件,以免飛出傷人;測試平臺周邊合理設置防護網(wǎng),既不干擾測試又能防止運動員滑落;再比如在陪伴測試的教練身邊加設急停按鈕,遇到緊急情況可以立即停車等。
此外,為了最后方便篩選運動員的運動姿態(tài),體育風洞還具備拍攝存儲功能,能將一個時間點里的測力數(shù)據(jù)、畫面數(shù)據(jù),以及重心捕捉,運動員姿態(tài)變化后重心變化情況等數(shù)據(jù)存儲下來,為教練員指導提供參考。運動員也能在眼前地板上的顯示屏里,看到自己動作的測試數(shù)據(jù)。而長時間的風洞訓練和測試,風洞的舒適性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為此,設計人員還在風洞內(nèi)安裝了新風系統(tǒng)、溫控系統(tǒng)。
為什么在體育風洞中“閉關修煉”一段時間,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就能顯著提升,體育風洞的神奇之處究竟在哪?說起其中的奧秘,鄭劉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以冬奧競速類項目為例,風洞主要用于為減小運動員的風阻提供試驗幫助。風阻越小則速度越快,運動員消耗的體能也會越小。
鄭劉介紹稱,當中國短道速滑隊在風洞中開展測試時,隊員們會站在特制的六分量傳感器上。風洞制造的風會以相當于運動員運動速度的風速迎面吹來,此時就可以通過六分量傳感器測出不同動作姿態(tài)下阻力的變化,“短道速滑項目中,運動員稍微彎一下腰,或者是變換一下手勢,阻力的變化都可以通過腳下的六分量傳感器測得,然后變化的數(shù)據(jù)會顯示在電子屏上,運動員和教練員就會知道,哪個動作才能獲得最小的風阻。在鎖定風阻最小的動作和姿勢后,隊員們再加以長期往復訓練,就能形成肌肉記憶?!?/p>
據(jù)《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體育風洞中的測力傳感器靈敏到可以測出0.1牛的變化,運動員任意一個微小的變化帶來的阻力的影響,都能精確地測量出來,“我們的目的就是給運動員找到最佳的運動姿態(tài),產(chǎn)生最小的阻力,以提高他的速度。”李玉秋說。
相關技術專業(yè)人員提供的另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空氣阻力能夠減少10%,運動員的成績便能提高1%,在毫秒必爭的冬奧賽場,1%甚至1‰秒的差距都有可能決定比賽的勝負,而體育風洞對于細節(jié)的精準把控,就能讓運動員決勝于細微。
李玉秋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雖然風洞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場景聽起來還有些神奇的色彩,然而早在上個世紀,美國、日本、瑞典等西方國家就已將風洞技術應用于運動員的日常訓練,我國在這方面的應用起步其實比較晚。但是得益于我國航天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目前,我國的體育風洞技術已經(jīng)完全趕超西方國家?!翱梢哉f,我們的整體技術水平已經(jīng)處于世界領先地位?!?/p>
球網(wǎng) 報道 記者 樊巍】2月5日晚,中國冬奧代表隊在北京冬奧會上的首個高光時刻如期而至。由曲春雨、范可新、武大靖、任子威四人組成的中國短道速滑混合團體以2分37秒348的成績率先沖過終點,為中國隊摘得北京冬奧會上的首枚金牌。
在追求人類速度極致的短道速滑賽道上,勝負就在毫秒之間,獲得第二名的意大利隊以0.016秒的劣勢敗下陣來。膠著的比賽,意味著決定誰能站到領獎臺上的關鍵因素復雜且多樣,這當中不僅包括運動員的狀態(tài)、意志和彼此之間的默契,還有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在高速的短道速滑運動中,運動員的動作以及姿態(tài)的些許變化,就能影響速度的快慢。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和飛行器的氣動布局設計原理是一樣的:只有保持空氣阻力最小的姿態(tài),才能獲得最快的速度。
于是,一種用以幫助中國短道速滑隊探尋消減風阻完美姿態(tài)的訓練“神器”,在這場關于速度的比拼中的價值和作用得以凸顯,這種“神器”就是風洞技術。在此之前,這種“神器”一直在另一個神秘的領域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用于我國導彈、火箭和飛機的設計。
在北京冬奧開幕之前,《環(huán)球時報》記者前往中國第一個大型空氣動力研究與試驗基地——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科技十一院),探訪該院為國家體育總局設計并承建的體育風洞項目。據(jù)航天科技十一院科研人員介紹,許多參加冬奧競速類項目的中國冬奧健兒,都在體育風洞中進行過日常訓練以提升競技水平。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游泳、賽艇、自行車等一大批項目的運動員也都接受過體育風洞的“洗禮”,許多中國的奧運冠軍就和名震世界的東風導彈、長征火箭、殲系列戰(zhàn)機一樣,都是在風洞中“吹”出來的。
引以為傲的的成績源自于科學的謀劃和堅定的行動。
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與航天科技十一院深化合作,由航天科技十一院三所設計并建造我國首座體育風洞,供備戰(zhàn)北京冬奧會的運動員使用。該所黨委書記王凱文向《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介紹,這座體育風洞于2020年建成,風洞的口徑寬為2.5米,高為3米,測試段長度為8米,設計風速為151.2公里/小時,風速相當于14級的強臺風?!敖ǔ芍?,部分參加東京奧運會的奧運健兒也利用這座風洞去提升比賽成績?!?/p>
參與風洞設計的航天科技十一院三所工程師鄭劉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設計體育風洞的時候,設計人員調(diào)研了大量的冬奧比賽項目,在綜合考慮了雪車、雪橇、滑雪板等各種冬奧項目運動裝備的尺寸,以及部分奧運比賽項目運動裝備的尺寸后,最終確定風洞的長寬高。而151.2公里/小時的風速,也是考慮到冬奧會中速度最快的雪車項目最高時速大約就在150公里/小時左右,這個風速完全可以滿足目前所有冬奧競速類體育項目的測試訓練要求,“我們使用的軍工級低速風洞風速能達到70~100米/秒,但人類的運動不可能達到這個速度,所以我們就把體育風洞的風速降低,這樣也能避免浪費能源?!?/p>
然而,風速的降低并不意味著體育風洞的研制難度也會相應變小。因為體育風洞的使用對象主要是分秒必爭的運動員,所以其對精確性,安全性和舒適性的要求相較于軍工風洞會更高。航天科技集團十一院三所軍民融合處研究員、體育綜合訓練風洞專家團隊成員李玉秋介紹稱,走進風洞的每名運動員都是我們的“國寶”。為了確保他們的安全,體育風洞特意增強了安全方面的措施,比如盡量避免在風洞內(nèi)部使用螺釘?shù)纫酌撀涞木o固件,以免飛出傷人;測試平臺周邊合理設置防護網(wǎng),既不干擾測試又能防止運動員滑落;再比如在陪伴測試的教練身邊加設急停按鈕,遇到緊急情況可以立即停車等。
此外,為了最后方便篩選運動員的運動姿態(tài),體育風洞還具備拍攝存儲功能,能將一個時間點里的測力數(shù)據(jù)、畫面數(shù)據(jù),以及重心捕捉,運動員姿態(tài)變化后重心變化情況等數(shù)據(jù)存儲下來,為教練員指導提供參考。運動員也能在眼前地板上的顯示屏里,看到自己動作的測試數(shù)據(jù)。而長時間的風洞訓練和測試,風洞的舒適性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為此,設計人員還在風洞內(nèi)安裝了新風系統(tǒng)、溫控系統(tǒng)。
為什么在體育風洞中“閉關修煉”一段時間,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就能顯著提升,體育風洞的神奇之處究竟在哪?說起其中的奧秘,鄭劉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以冬奧競速類項目為例,風洞主要用于為減小運動員的風阻提供試驗幫助。風阻越小則速度越快,運動員消耗的體能也會越小。
鄭劉介紹稱,當中國短道速滑隊在風洞中開展測試時,隊員們會站在特制的六分量傳感器上。風洞制造的風會以相當于運動員運動速度的風速迎面吹來,此時就可以通過六分量傳感器測出不同動作姿態(tài)下阻力的變化,“短道速滑項目中,運動員稍微彎一下腰,或者是變換一下手勢,阻力的變化都可以通過腳下的六分量傳感器測得,然后變化的數(shù)據(jù)會顯示在電子屏上,運動員和教練員就會知道,哪個動作才能獲得最小的風阻。在鎖定風阻最小的動作和姿勢后,隊員們再加以長期往復訓練,就能形成肌肉記憶?!?/p>
據(jù)《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體育風洞中的測力傳感器靈敏到可以測出0.1牛的變化,運動員任意一個微小的變化帶來的阻力的影響,都能精確地測量出來,“我們的目的就是給運動員找到最佳的運動姿態(tài),產(chǎn)生最小的阻力,以提高他的速度。”李玉秋說。
相關技術專業(yè)人員提供的另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空氣阻力能夠減少10%,運動員的成績便能提高1%,在毫秒必爭的冬奧賽場,1%甚至1‰秒的差距都有可能決定比賽的勝負,而體育風洞對于細節(jié)的精準把控,就能讓運動員決勝于細微。
李玉秋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雖然風洞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場景聽起來還有些神奇的色彩,然而早在上個世紀,美國、日本、瑞典等西方國家就已將風洞技術應用于運動員的日常訓練,我國在這方面的應用起步其實比較晚。但是得益于我國航天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目前,我國的體育風洞技術已經(jīng)完全趕超西方國家?!翱梢哉f,我們的整體技術水平已經(jīng)處于世界領先地位?!?/p>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