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 惡意篡改里程!二手車交易平臺“貓膩”多
隨著人們出行需求的劇增,有車一族的數目也隨之上漲,而受預算限制的部分人群則會選擇購買二手車。但當下二手車平臺商家質量參差不齊,其中隱藏的“貓膩”還需要購買者仔細辨別,以免踩坑。
目前常見的欺詐行為,許多利用發(fā)布低價虛假信息的二手車平臺,招攬顧客上門看車后實際提供的車型卻與先前定好的不同,由于買家已經投入了大量路費、時間等購買成本,于是商家借此心理因素開始向消費者推銷其他車型來達到售賣目的。
有消費者稱,自己曾在某二手車平臺購買了一輛該車商登記出售的二手現(xiàn)代瑞納汽車,卻在次日到達提車地點后被告知根本沒有這臺車。有關工作人員甚至坦言說該商家就是利用平臺發(fā)布的超低價格來吸引外地購買者的前來,等買家到達后再設法轉賣其他的車型。意識到自己被騙的消費者也提供了自己所有的看車經過圖片、通話錄音、出行費用截圖給官方,而得到的回復僅僅只有“請耐心等待”,再無后續(xù)。
不僅如此,惡意篡改里程數據也是某些賣家的“常規(guī)操作”。有的消費者在購買前詳細了解了該車的里程信息等,而交易后經檢測機構檢查發(fā)現(xiàn),里程數實際數目遠遠大于表盤顯示。在維權過程中,即使前車主已經承認自己的確有過調表行為,而二手車平臺卻矢口否認,回復的解決辦法只有繼續(xù)購買或者扣除保證金。
受到網絡時代的發(fā)展以及突發(fā)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踏入線上看車、買車的行列,希望能得到足不出戶的購車體驗。但由于買家的驗車環(huán)境條件受限、部分二手車企業(yè)未受到規(guī)范管理、中介機構存在個別誠信缺失問題,再加上買家自身的購車經驗不足,辨別能力較弱,常出現(xiàn)糾紛問題及投訴案例,消費者不能有效維護自身權益。上述這些問題主要集中于二手車電商平臺,必須對行業(yè)內的不當行為進行嚴格管控和壓力打擊,才能有效維護二手車市場的平衡和發(fā)展。
關鍵詞: 交易平臺
相關新聞